健康資訊
大腸鏡檢查
大腸癌乃本港No.2最常見癌症:2020年因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287宗,佔癌症死亡人數15.4%;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,僅次於肺癌。是大腸鏡檢查是現時較有效的檢查方法。
大腸內視鏡檢查(又稱大腸鏡檢查、照腸鏡)是香港常見腸道檢查,利用一條可彎曲的內視鏡診斷下腔消化道,包括迴腸末端、盲腸、結腸各部位、直腸及肛門的病變及疾病。
及早發現大腸癌.提升存活率
大腸癌主要分為4️⃣期,病人在術後5年的存活率,會因應期數和病情的嚴重性而下降:
癌症1期狀態:藏在大腸內壁或入侵肌肉層
術後5年的存活率:高於90%
癌症2期狀態:開始入侵漿膜並在大腸外壁
術後5年的存活率:約60-80%
癌症3期狀態:集中在大腸外壁,並入侵淋巴
術後5年的存活率:約25-55%
癌症4期狀態:已轉移/轉移至其他器官
術後5年的存活率:低於10%
換言之大腸癌患者的存活率,與發現和接受治療時間有極大關係💡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,有助成功抗癌!
大腸瘜肉「種類」你要知
◾其實大腸瘜肉就是大腸壁上的凸起肉芽,成因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。有少數瘜肉長在大腸中的直腸段,就稱為直腸瘜肉。
◾大腸瘜肉主要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和增生性瘜肉(又稱發炎性瘜肉)。腺瘤性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,較容易轉變為腺癌,而增生性或發炎性瘜肉相對十分常見,常見於50歲以上人士多半數都有這類瘜肉,且大多是良性,所以癌變的可能性較低。
◾一般來說,大腸瘜肉需較長時間轉變為大腸直腸癌,由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瘤性瘜肉平均要約🔟年,從腺瘤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需5️⃣年左右。不過,如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就需要留意了,他們在45歲時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高達9成,建議先透過大腸鏡檢查腸內瘜肉及健康狀況,並透過瘜肉化驗知悉有否癌變,並在演變成腫瘤前盡快切除,預防腸癌形成。
三類常見大腸瘜肉
◾增生性瘜肉
亦稱為發炎性瘜肉,形狀微小並凸起,顏色與周邊黏膜相近或偏白,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較低。
◾腺瘤性瘜肉
屬於最常見的大腸瘜肉,佔所有大腸息肉約6️⃣成。這類型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,
它的潛在風險可在約10年間由一粒細小的息肉演變成大腸癌。建議透過大腸鏡切除,能有效預防大腸癌。
◾鋸齒狀瘜肉
偏向鋸齒般外型,容易於右側大腸,包括盲腸、橫結腸及升結腸等位置發現。鋸齒狀瘜肉與傳統型腺瘤有較大分別,屬於比較平坦、色澤與周遭黏膜相似,常有黏液覆蓋外觀似半透明,較難察覺。
「瘜肉提早發現 減低大腸癌風險」
大腸癌知多D
◾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。在2020年,大腸癌佔癌症新症總數的14.9%。許多醫生及專家警告,罹癌年齡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。
◾於2020年,大腸癌新症共有5087宗,男性有2905宗,女性有2182宗。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.3比1。按性別劃分每十萬人口計算的粗發病率分別為男性的85.0及女性的53.7。而按每十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* 則分別為男性的41.2及女性的 26.8。
◾當中大腸癌病人約有20%與遺傳或基因有關,其餘80%則跟肥胖、不良生活習慣、低纖高脂飲食、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。
◾特別一提,家族性腺瘤 (FAP) 的病人主要是因為APC基因的突變而成,這類基因突變會導致大腸瘜肉廣泛增生,進而增加癌變的機率。此類病患產生瘜肉的平均年齡約16歲,若沒有適時治療,到4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將近100%。
大腸癌患者的存活率,與發現和接受治療時間有極大關係💡
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,有助成功抗癌💪